.
首页> 新闻中心

「怀旧食光」复古零食包装的情怀营销

「怀旧食光」复古零食包装的情怀营销:以包装为舟,重返童年码头

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,零食早已超越了果腹的物理功能,演变为情感与记忆的载体。而「怀旧食光」系列复古零食包装,则以“情怀营销”为舵,将80、90后的童年记忆与现代消费心理巧妙嫁接,让每一包零食都成为时光机,载着消费者穿越回那个没有WiFi却充满欢笑的年代。

视觉唤醒:包装上的集体记忆符号

「怀旧食光」的包装设计堪称一场“视觉考古”。牛皮纸袋上的蜡笔画风,复刻了小学门口小卖部的招牌涂鸦;透明塑料膜包裹的果丹皮,印着模糊的“三好学生”奖状图案;就连包装上的产品名称,也故意用褪色的圆珠笔字迹书写——“唐僧肉”“无花果丝”“跳跳糖”,这些名字如同密码,瞬间激活几代人的味觉基因。更妙的是,包装背面印着“童年回忆指数评分表”,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童年体验为零食打分,这种互动设计让包装不再是商品外壳,而成为集体记忆的共鸣箱。

场景复刻:包装里的旧时光剧场

「怀旧食光」深谙“场景即情怀”的营销逻辑。辣条的包装采用老式铁皮盒造型,开盒时需用硬币撬开,仿佛重现当年偷吃零食的紧张刺激;麦芽糖的包装纸印着泛黄的报纸片段,故意保留着油墨晕染的痕迹,让人想起放学路上与小伙伴分食的黏腻午后。更绝的是,部分包装内附赠“童年盲盒”——可能是玻璃弹珠、铁皮青蛙,也可能是同桌的“绝交信”复印件,这些小物件让包装成为可携带的时光胶囊,消费者在拆封时,拆开的不仅是零食,更是一段段鲜活的成长故事。



 

情感共鸣:包装成为社交货币

在社交媒体时代,「怀旧食光」的包装自带传播属性。消费者会自发拍摄“复古零食开箱视频”,在视频中展示包装细节,讲述童年糗事,甚至模仿广告中的经典台词。品牌方顺势推出“包装故事征集活动”,鼓励消费者上传自己与包装的合影,配文“XX零食,承包了我整个童年”。这种UGC内容不仅降低了营销成本,更让包装成为情感共鸣的社交货币——当消费者在朋友圈晒出包装时,他们晒出的不仅是零食,更是一种身份认同与情感归属。

价值升华:从怀旧到文化传承

「怀旧食光」的情怀营销并未止步于贩卖回忆。品牌联合非遗传承人,将传统零食制作工艺印在包装内侧,消费者扫描二维码即可观看手艺人制作过程;部分包装采用可降解材料,呼应“环保童年”的理念。这些设计让包装超越了商业属性,成为文化传承的载体——消费者在咀嚼零食时,咀嚼的不仅是糖分与淀粉,更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智慧与精神传承。

在「怀旧食光」的包装宇宙中,每一款零食都是一封写给童年的情书,包装则是信纸上的邮戳与火漆。它提醒我们,消费的本质不仅是物质交换,更是情感联结——当我们在货架前驻足时,选择的不仅是一包零食,更是一段值得反复回味的集体记忆,一种在快时代中依然珍贵的慢情怀。

下一辑:2025食品包装设计新战场:从“视觉轰炸”到“情绪共鸣”的范式转移 上一辑:「轻食主义」健康轻食包装的清新美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