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圳,这座以“速度”闻名全球的城市,如今正以“设计”为新引擎,重构中国品牌设计的生态版图。从2008年荣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“设计之都”称号,到2025年提出“2026年建成世界一流设计之都”的目标,深圳用17年时间,将设计从产业配角推上城市发展的C位,推动中国品牌从“制造输出”迈向“价值输出”。
深圳的设计产业早已突破传统边界,与科技、工业、时尚等领域深度融合,形成“设计+”生态链。以工业设计为例,深圳拥有2.2万家工业设计机构,其中1400家专业公司中近半数获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。华为、比亚迪等企业将设计嵌入产品全生命周期:华为盘古矿山大模型通过视觉技术实现井下作业实时监测,将科技转化为可感知的安全体验;比亚迪的汽车造型设计立足全球市场,用流线型车身与智能化交互界面重新定义“中国智造”的审美标准。
这种融合不仅提升产品附加值,更推动产业升级。数据显示,深圳文化创意和设计营业收入已突破万亿元,设计对制造业的赋能效应显著——荣耀终端、华为数字能源等“链主”企业带动形成三大千亿级新质产业集群,证明设计正成为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“新基建”。
深圳设计的国际化进程,正在改写中国品牌的全球话语体系。2025年深圳(龙华)·米兰双城时尚周上,100件东方智造产品在米兰圣维托雷教堂建筑群璀璨亮相,将非遗技艺与AI技术结合,展现“科技+人文”的独特魅力。这场活动不仅达成多项产业合作,更标志着深圳时尚产业从单纯的产品输出,升级为文化内涵的输出。
华为、腾讯等企业则通过本土文化符号的国际化转译,构建品牌全球认同。华为在手机界面设计中融入中国传统图案,在广告中讲述“夸父追日”等神话故事;腾讯的“怪企鹅”IP以“打破束缚”为内核,通过潮牌联名、动漫跨界等方式渗透Z世代群体。这种“文化解码—价值重构—全球传播”的路径,让中国品牌在国际市场摆脱“低价竞争”的标签,转向“价值共鸣”的竞争。
深圳品牌设计生态的崛起,离不开政策、平台与人才的协同发力。政府层面,深圳发布《“设计之都”建设行动计划(2024—2026年)》,提出构建“永不落幕的深圳设计周”,将20余场品牌活动纳入统一体系,打造全球创意设计产业发展平台。平台层面,福田区发布“出海服务超市2.0”,联动全球法律智库、跨境金融等主体,构建覆盖56个国家、185个海外服务驿站的全周期服务矩阵,为企业“走出去”提供政策咨询、资源对接等一站式支持。
人才方面,深圳通过“设计创新专委会”、产学研联动等机制,吸引战略家、学者、设计师等加入,形成“战略升维—学术深耕—生态共创”的协同网络。例如,大道恒美品牌战略与湖北大学共建中国首个品牌学专业,培养“懂战略、通产业、能创新”的复合型人才,为生态持续注入活力。
深圳的设计革命,本质是一场城市发展模式的创新。当其他城市仍在讨论“设计如何赋能产业”时,深圳已将设计升维为城市治理的核心逻辑:从深港双城双年展探讨“城市、社会与人”的关系,到深圳环球设计大奖吸引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设计师参与,再到“20+8”产业设计走廊展现“科技+设计”的未来图景——深圳正在用设计重新定义城市与产业、文化与技术的关系。
正如深圳市工业设计行业协会会长封昌红所言:“深圳设计的终极目标,是让中国品牌在全球竞争中拥有‘定义标准’的能力。”从产业融合到国际化叙事,从生态重构到城市进化,深圳正以设计为笔,书写中国品牌走向世界的“深圳方案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