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
包装即媒介:深圳是也设计让每一件产品成为品牌发声体
在注意力碎片化的时代,品牌与消费者的对话场景正从电视广告、社交媒体,延伸至产品触达的每一个触点——而包装,正是离消费者最近的“沉默推销员”。深圳是也设计,这家以“包装媒介化”为核心战略的创新公司,正通过重构包装的叙事逻辑、交互方式与传播链条,让每一件产品从“被打开的瞬间”起,便成为品牌故事的主动传播者。从快消品到高端奢侈品,从线下货架到社交网络,他们的实践证明:包装不仅是产品的“外衣”,更是品牌最具穿透力的“自传播媒介”。
传统包装依赖文字与图案传递信息,但消费者平均停留时间不足3秒。是也设计打破这一局限,将包装转化为“可交互的故事载体”,让消费者在拆箱、使用过程中自然卷入品牌叙事。
案例1:小罐茶的“文化盲盒”
为打破“茶=传统”的刻板印象,是也设计为小罐茶打造了“非遗大师联名系列”。每罐茶的包装采用双层结构:外层是可旋转的磁吸铝盒,印有非遗技艺的抽象线条;内层是可替换的“故事卡片”,消费者扫码可观看大师制作茶叶的3D动画,还能录制自己的品茶感悟生成专属“茶语卡”。这种设计让包装从“一次性容器”变为“文化体验入口”,上线3个月即带动品牌年轻用户增长50%,相关话题在抖音播放量破2亿。
案例2:观夏的“气味地图”
香氛品牌观夏的包装被设计成“可收藏的城市记忆”:瓶身采用磨砂陶瓷,刻有城市地标浮雕(如北京胡同、苏州园林);盒内附赠“气味地图”折页,消费者可用香氛在地图上标记对应场景,拍照分享至社交平台。是也设计团队通过这种“参与式叙事”,让包装成为用户生成内容(UGC)的催化剂,使观夏在小红书的“种草”笔记中,70%的内容与包装互动相关,品牌自然流量占比达85%。
是也设计的另一个突破,是将包装的“媒介属性”与社交网络的传播逻辑深度绑定,通过设计“可分享的社交货币”,让消费者主动成为品牌的传播者。
案例3:三顿半的“数字罐回收计划”
咖啡品牌三顿半的迷你罐包装本已因“高颜值”成为网红,是也设计进一步将其升级为“社交媒介”:消费者集齐5个空罐可兑换定制帆布包,集齐20个可参与线下咖啡品鉴会。更关键的是,每个空罐底部印有唯一二维码,扫码可查看咖啡豆溯源信息,并生成带个人ID的“环保证书”分享至朋友圈。这一设计使三顿半的包装回收率从15%跃升至65%,同时带动品牌私域流量增长300%,真正实现“包装即流量入口”。
在是也设计的逻辑中,包装不仅是短期营销工具,更是品牌资产的长期积累载体。他们通过设计“可延续的包装系统”,让每一次产品迭代都成为品牌故事的续写。
案例4:农夫山泉生肖瓶的“十年之约”
自2016年起,是也设计连续8年为农夫山泉打造生肖纪念瓶,每年仅推出限量款。包装采用“双瓶设计”:一瓶玻璃瓶装水,一瓶玻璃瓶装茶,瓶身雕刻当年生肖的3D浮雕,并附赠生肖主题的皮质瓶套。这种“年度仪式感”设计让消费者产生“集齐召唤”的心理,推动农夫山泉生肖瓶在二手市场的溢价率达300%,更将“高端、文化”的品牌认知植入消费者心智。
当品牌竞争进入“媒介饱和”时代,深圳是也设计用“包装即媒介”的战略,为行业开辟了一条新路径——他们让包装从“沉默的配角”变为“主动的叙事者”,从“消耗品”变为“可传承的品牌资产”。
正如是也设计创始人林薇所说:“最好的包装,应该让消费者在扔掉它的那一刻,依然记得品牌想传递的故事。”而在深圳这座创新之都,这样的故事,正在每一件产品上持续上演。